體現美好未來
Lexus RZ450e
系出Lexus,RZ的高品質自是無庸置疑。(文/純情男 圖/Lexus)
輕量化且低重心,RZ45e的動態表現受人期待。
以BEV全新電車平台開發而成的RZ450e不僅擁有長軸距、低重心、高車體剛性等優勢,更搭載了全新前後軸動力獨立分配的DIRECT4全時四輪驅動系統,以提升行車表現。
以E-motion流暢概念為造型設計理念的RZ450e,展現了俐落動感的外觀新樣貌,Lexus則稱呼它為「新篇章」。
飽滿輪拱造型顯得更有張力更有運動感。
既然是採用BEV平台的電動車,沒了傳統引擎,RZ450e從車頭起就顯得很不一一樣,原本最能代表Lexus的紡錘型水箱護罩沒了,取而代之的是低車頭及漂亮的3D線條飾板,搭配飛箭LED日行燈,它依舊很Lexus,一眼即知。
箭矢型LED日行燈,一看就知道它是Lexus。
RZ450e不僅外觀視覺衝擊力強,更有車室空間寬敞的大優勢。標準配胎是18吋,等級高一點的車型則升級成20吋。
車尾造型傳達了簡潔俐落的流暢感。
帥氣又具科技感的BEV電車造型理念,同樣出現在RZ的車尾設計上;車尾頂部與底部刻意縮小,帶來了簡潔又俐落的流暢感。
RZ450e重視舒適好開且受控的動態表現。
首席工程師Takashi Watanabe曾表示:對於RZ的性能表現要以自然好開為大原則。為此,RZ450e擁有了車壇首見的線傳方向盤(steer-by-wire),以及前述能精準分配動力的全新DIRECT4全時四輪傳動系統。
專注完美,近乎苛求的高質感內裝。
Lexus全新的電車平台正是確保優異駕駛品質的最佳舞台;高剛性、低重心、輕量化等優勢,達成工程師理想中的「3個C」(confidence安心、 control受控及comfort舒服)完全不是問題。
全新的線傳方向盤系統體驗,就從特殊的方向盤造型開始。
RZ的底盤是特別為電車而開發的e-TNGA底盤,因為將電池組整合於底盤中,且採用了高剛性與超高剛性剛材車體結構,兼具了低重心的行駛優勢與操控精準的漂亮反應。
檔位選擇採用旋鈕式設計。
此外,雖說電車本就安靜,但Lexus的目標是靜還要更靜,全新主動式抑噪系統來了,無論駕駛者或乘客,皆能感受到車艙的寧靜舒適。
全景玻璃天窗帶來了很好的車室明亮感。
拜前後各有一組e-Axles電子車軸之賜,RZ自然也採用了前後雙馬達動力系統,前馬達150千瓦、後馬達80千瓦、共230千瓦的總輸出,將可帶來敏捷的加速表現與流暢的日常行車。
電池系統的詳細資料雖然仍未悉數公布,但目前已可確認的是行駛里程將會超過400公里,而且就算你開了十年,Lexus預期電池組仍能保有90%的蓄電能力。
休旅車當然要有大空間,電車也不能例外。
再說全球首創的One Motion Grip線傳方向盤系統(steer-by-wire system),既然是線傳,自然也就不會有傳統的方向機柱等機械結構,好處是反應更快更精準,實在是很不可思議吧?!
e-TNGA底盤,擁有全球首創One Motion Grip線傳方向盤系統(steer-by-wire system)與e-Axles電子車軸。
有了這套系統,行駛於不良路面時,方向盤將更穩定,駕駛者也一定會注意到,一般路面的直線穩定性竟是如此的好。尤有甚者,左右死點僅150度的全新轉向結構,也將讓你開起來更為俐落暢快。
RZ450e擁有最新的第三代Lexus Safety System +主動安全系統。
系出Lexus,自然要談談細緻的內裝設計,RZ的內裝以「Tazuna概念」為設計主軸,也就是所有的陳設與安排俱以使用者為中心、一眼就看到、一碰即可用到的超貼心車艙安排。再藉由降低前方儀表控台的安排,RZ的駕駛者即可擁有更好的前方視野。
鍍黑全景玻璃車頂
有助於提升開闊感的全景式玻璃車頂則列為選配,霧黑表層可反射紅外線並抗熱,當然,貼心的電動隔板一定是附帶好的,怕熱?優雅的闔上它也就好了。
開著電車四處悠哉晃,愜意又自在。
最後來看主動安全配備。RZ採用的將是最新的第三代Lexus Safety System +主動安全系統,所優功能在進化也更全面了,甚至還有最新的事故發生風險偵測!尤有甚者,讓主動駕駛更聰明更精準得積極駕駛輔助系統(Proactive Driving Assist)同樣很受人矚目。
充好充滿,相信這將是你我未來的日常。
RZ也將標配e-Latch墊子式內門把,與盲點偵測整合在一起的這個裝置,只要感應得後方有人車接近,就會自主忽視你要開門的舉動,驗盼將可預防95%因開車門而肇事的機率。
電動車,全新四輪驅動,未來很美好。
RZ當然也會配備最新的電子照後鏡,從此即便天候不佳,行李廂貨物擋到視線,抑或是後座頭枕太高等都不是問題了,你的電子照後鏡隨時都可以給你清晰而明亮的車後影像。
這麼精彩的一台新車,我跟大家一樣關心它何時導入?據我們掌握到的可靠消息指出,RZ450e最快將於明年導入台灣開賣,約莫一年很快就到了,且讓我們拭目以待了。